村网通总站 新国村 580782.nync.com 欢迎您!
新华社石家庄7月7日电 题:一个传统农业县的脱贫之路——来自河北新河的调查报告
仲夏,冀中南平原骄阳当空,河北省新河县升腾着脱贫摘帽的喜悦。
这里,曾深陷贫困——
地处平原,拥有广袤土地,贫困发生率却高达49.78%,仅有17万多人口的小县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大县。
是什么办法,让新河脱胎换骨?是什么力量,让新河浴火重生?是什么精神,让新河接续奋进?
记者走进这里,探寻一个传统农业县的精准脱贫之路。
6月21日,村民在河北新河县白村梧桐小院内用手工织布机织布。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合力攻坚的成功之路
新河,因河得名,地近九河下梢,饱受盐碱化、沙化之困,自古地瘠民贫。
对土地无比依恋的人们,却难以得到土地的馈赠。2012年,新河县有近一半人口身处贫困。2014年建档立卡后,全县仍有76个贫困村,5万多贫困人口。
“穷根子”在哪?
新河干部群众认识到,当地传统农业比重过大,特色农业欠缺,产业基础更是薄弱,靠天吃饭思想根深蒂固。
还是这方水土,还是这片平原,变靠天吃饭为靠地脱贫,“药方子”怎么开?
以产业扶贫为支撑,深挖资源禀赋——
白村,四棵高大的梧桐树笼罩着一处整洁的院子,村支书李振华给它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梧桐小院。
小院刚刚由旧村部改建而成,本是供村民活动的文化小院,还有热心人把自家用了几十年的手工织布机捐出来作展品。
村两委委员一合计,过去家家户户都织布,现在城里人消费崇尚返璞归真,何不把贫困户组织起来,打造本村的手工粗布品牌,批量生产,开辟市场。
找到销路后,村里大喇叭一响,妇女们活跃起来,贫困户张凤英跑着去报名。“织1米布给4元工钱,我一天能织15米,利用农闲来干活,增加了不少收入。”张凤英告诉记者。
文化小院变身扶贫小院,传统手工艺由分散式加工转向规模化经营,世代种地为生的村庄走上产业脱贫之路。
瞄准市场,隐藏的优质资源就能转化为脱贫的新路子;开阔思路,贫瘠的土地也能收获致富的希望。从种植业调整到养殖业布局,从小商品生产到大项目引进,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原则,新河精准布下一颗颗特色产业的棋子。
6月21日拍摄的河北新河县新河镇六户村一角。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以对口扶贫为动力,激活造血功能——
黄韭种植户焦永福天天盼着村里新建的大棚早点完工。“黄韭销路非常好,新大棚建成后,就能一年四季供应市场了。”焦永福说。
黄韭本是宋亮村每家院子里种的寻常蔬菜。前几年,对口扶贫单位看准时机,引来资金,建起10个简易棚,安排贫困户集中经营,产生了聚合效应,更带来聚合效益。
村里成立黄韭专业合作社后,开发了黄韭盆景,既能观赏,也可食用,通过电商最远卖到了海南。
村支书邢海龙对记者说:“种小麦一亩地年收入只有1000元,种黄韭一亩地纯收入能达到8000元。”
几年下来,包括焦永福一家在内,宋亮村已有31个贫困户脱贫。
对口扶贫,对的是贫与困,扶的是志与智。
2015年12月,中央对口扶贫单位派出的扶贫工作队来了。从引进扶贫项目到直接帮贫济困,坚定了新河人摆脱贫困的决心。
以驻村帮扶为保障,构建长效机制——
37岁的马立辉是全国280多万驻村干部、中的一员。
2016年8月14日,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马立辉来到刘秋口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
他清晰记得,走访的第一个贫困户是刘汉庭老两口。望着身体孱弱的老人,看着家徒四壁的景象,马立辉懂得了什么是贫困、什么是责任。
从晨曦初上到太阳落山,马立辉一家家地走,一户户地帮他们解决难题,乡亲们把他看作了亲人。马立辉说:“贫困户有大事小情都爱找我,这是一种亲人般的信任。”
如今,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入股分红,刘秋口村92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
“村里还要完成最后7个贫困户脱贫,我要继续坚守,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马立辉说。
在新河,76个扶贫工作队仍奋战在脱贫一线。通过“网格化区块式”管理,新河将扶贫工作队分为6个片区,把扶贫成效与年度考核挂钩,形成了驻村干部争着干、抢着干、比着干的浓厚氛围,打造出一支支“不走的工作队”。
探索,实践,奋进,鏖战……新河交上了一份令人刮目相看的脱贫攻坚答卷——
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39510人,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73%,2018年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县长李宏欣说:“集聚各方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河脱贫攻坚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
6月21日,在河北新河县西流乡申家庄村,果农在查看葡萄长势。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尽显担当的引领之路
脱贫攻坚战场上,每一个农村党组织都是坚强的战斗堡垒,每一名党员都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开路先锋。
“脱贫的主体是农民,扶贫的主体是干部,赢得这场战役,必须用最能干事的人干最难的事。”县委、组织部部长高华锐说。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新河靠什么?
尽遣精锐,打造能征善战的队伍——
走进新河镇六户村,眼前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贯穿全村。
“这条路看着好,修起来可真难。”村支书张森强瘦高个,鼻梁上架着眼镜,说起话来略显腼腆。
去年党支部换届时,32岁的张森强当选。正在脱贫攻坚战的节骨眼上,这个小年轻能带着乡亲们走出贫困吗?老张顺起捏着一把汗,村民们也带着怀疑。
要想富,先修路。张森强争取到资金,准备把村里那条破烂的主干道翻修一下,但要清理村民占用的集体土地。
张森强挨家挨户做工作。走访第一户人家,78岁的村民孟进国给了新支书一个下马威:“我家门口的台阶动一下都不行。”
求老支书出面,老支书无功而返,张森强只能硬着头皮再次走进孟进国家的小院,苦口婆心做说服工作。
那天晚上,张森强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出门,看见孟进国正等着他:“小子,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你有能力,我也想通了,你就干吧。”
路建成的那一天,全村老百姓竖起了大拇指,更认可了新支书。
眼下,张森强和村里几个致富带头人一起,流转出20多亩地,打算建一个设施先进的大棚搞真菌产业。他说:“我和党员先示范,如果成功了,带着大伙儿一起干。”
脱贫攻坚一线,是检验干部的“考场”。
在新河,通过县乡干部双向交流机制,乡镇党政正职全部由善于抓脱贫的优秀干部担任。在76个贫困村两委换届中,像张森强这样有朝气、有干劲、有办法的一批年轻党员走马上任。
能人回乡,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
申家庄村曾是县里有名的乱摊子村,班子力量弱,村民脱贫也没有积极性。在外打拼多年回乡的史凤水当选村支书后,迅速把全村53名党员组织起来,一度涣散的党组织步入正轨。
申家庄村有个规矩,凡是村里开会,必须点名签到。史凤水说:“这不是为了装样子、搞形式,脱贫攻坚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让大家意识到责任。”
曾经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如今是全速前进的“火车头”。
史凤水组织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种植葡萄。一名党员的力量可以带动几户甚至十几户村民,合作社如滚雪球般日益壮大,如今种植面积已达上千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
过去,许多新河人为了生活和梦想,纷纷走出农村。现在,一批批能人陆续回乡投身脱贫攻坚,其中不乏党员。他们带回了开阔视野和创新思维,也带回了丰富资源和强大能量,成为反贫困斗争战场的一支生力军。
创新模式,坚持抓好党建促脱贫——
在刘秋口村,每个香菇种植大棚前最显著的标志是党员责任岗的牌子。村支书郝丽文告诉记者,村里提出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促进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
党员责任岗并非空架子。“按照支部明确的1+2+N模式,一名党员要带动两名入党积极分子,然后再带动更多村民,大家一起学技术,跑市场,奔小康。”刘秋口村党员刘洪涛说。
有33年基层工作经历的县委王建中说:“这场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又一次大规模走进群众的难得契机,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党员的初心。
6月21日,在河北新河县荆家庄乡王府村,农民驾驶机械在田间劳作(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
荆家庄乡,红军将领董振堂的故里。在他的老宅里,“克己助人、爱国持家”的祖训被高高挂起。
董振堂纪念馆、振堂路、振堂公园、振堂中学……在新河,董振堂的影响无处不在。传承红色基因,造就了新河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秉性。
在新河,每个贫困的角落都活跃着自强不息的身影。
循着缝纫机的嗒嗒声,记者来到这个乡王府村贫困户苏海辉家。不大的院子,三间老房,被51岁的苏海辉拾掇得整整齐齐。
苏海辉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只能蹲着用手撑着脚缓慢挪动。村里给他办了五保户,苏海辉本可以靠政策兜底脱贫。
但苏海辉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扶贫干部每次问他有什么需要,他都说:“这双手好用着哩,想再干点啥。”
扶贫工作队帮他联系去乡里学了配钥匙的技术,苏海辉触类旁通,又自学了修鞋和修拉链。每到本村和周边村子赶集的日子,苏海辉都会开上三轮车赶过去,风雨无阻。
看到其他贫困户给眼镜盒厂加工布袋,苏海辉找到村里说,我也能干。“这活得蹬缝纫机,你咋干?”村支书刘起振不解地问。
说干就干。苏海辉找来老式缝纫机,花95元淘了一个小电机,改造成可以用胳膊肘控制开关的电动缝纫机,加工速度一点不比别人慢。
“我最喜欢村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那条标语,自食其力就是幸福。”苏海辉露出强者的微笑。
在新河,很多贫困户都有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对付兴庄村村民付海强来说,不幸像一堵墙倒下来,让人躲避不及。大女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小儿子是脑瘫,自己又突发股骨头坏死,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只靠妻子打零工支撑着。
正当整个家庭陷入绝望之时,驻村扶贫工作队联系教育部门,将付海强的妻子安排到一家幼儿园工作,免费让儿子入园,既有一份收入,又能照顾孩子。付海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可以拄着拐杖行动了,因为有修车技术,他在汽车检测场找到了工作。
“天无绝人之路,贫穷并不可怕,只要肯干就有好日子过。”付海强说。
脱贫攻坚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懈奋斗的新起点。
县委李群江说:“新河的脱贫攻坚,就是一部不断唤起自立、坚定自信、升华自我的发展史。”
打造立体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精致小城市,未来的新河将呈现另一番模样。
这是脱贫攻坚的实践缩影,也是一个时代的生动剪影。党民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昂澎湃的奋斗之歌正响彻中华大地。(记者王洪峰 张洪河 赵超 刘奕湛 范世辉)
6月21日,在河北新河县荆家庄乡王府村,农民驾驶机械在田间劳作。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6月21日,河北新河县付兴庄村村民付海强在汽车检测场工作。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6月21日,河北新河县刘秋口村农民在食用菌大棚内整理菌棒。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