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总站 新国村 580782.nync.com 欢迎您!
原创 央视财经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今天,《经济半小时》记者走进贵州的大山深处,去看一条人工修建的引水渠,它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为了引水进村,为了脱贫致富,一位村支书带领百姓,在悬崖峭壁上,修凿了三十多年。
当代“愚公”花费36年时间在悬崖峭壁上凿出9.4公里水渠
九月下旬的一个工作日,一群游客从重庆赶到贵州遵义草王坝参观。虽然阴雨蒙蒙,但也挡不住他们的热情。游客们不远千里来到草王坝,除了这里山清水秀,最重要的,是要来看村庄里的一条水渠。
来到贵州遵义草王坝参观的游客
草王坝村最大的景点就是全长9.4公里的水渠,也是真正吸引所有人来到草王坝的因素。这条水渠是上个世纪,当地村民花费了36年的时间,用极其简陋的工具,肩扛手提,一点点修凿而成。草王坝1100多位村民的用水,都依靠着这条水渠。
悬崖峭壁上的水渠
团结村草王坝位于大山深处,目前有1千1百多人,其中有110人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了村里的十分之一。历史上,这里就是出了名的穷村。贫穷的根子就是缺水。由于贵州山区大部分都是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就顺着山间的空洞和石头缝流走,这里的土地根本留存不住地表水源。全村人只能每天排队在一口老井打水喝,井水浑浊,难以入口。由于缺水,村里也只能种一些耐旱的苞谷。粗硬难咽的苞谷沙饭,是当地人常年的主食。
草王坝
与草王坝村缺水的窘境相比,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有一条河流,水源十分充足,但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所隔断,草王坝村只能望水兴叹。
原草王坝村党支部黄大发被誉为当代的愚公。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只有23岁的黄大发当上了草王坝村的大队长。看着村子因为缺水而贫穷的窘境,23岁的他就立下决心,一定要把水源引进村子,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1962年,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草王坝村的引水工程开始了。
原草王坝村党支部黄大发
要把山那边的河水引进村,首先要凿一条一百多米长的穿山隧洞。没有机械,黄大发带领村民们用铁锤和钢钎,摸索着一点一点开凿。历经二百多天,终于把隧洞打通了。但由于修渠技术过于落后,修修补补十几年,沟堤太高,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穿山隧洞
上世纪70年代,这条投入5万多次人工,长12公里的水渠不得不被废弃。就在大家心灰意冷的时候,执着的黄大发始终没有放弃修渠的梦想。他认识到要想修渠,不懂技术是行不通的。为了帮助草王坝修水渠,1989年,上级部门专门抽调黄大发到水利站当辅导员,跟班学习水利技术。当时已经五十多岁、连字都不识的黄大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学习了大量水利知识。
原草王坝村党支部 黄大发:我不识字,人家怎么干我就记在心里头。亲眼看到了,就是在实现我的梦想。
学习水利知识的黄大发
1991年,学到技术的黄大发回到村里,张罗着要第二次修水渠。可经历过上一次修渠的失败,有不少村民对修渠持怀疑态度。然而黄大发对修渠的态度非常坚决。
原草王坝村党支部 黄大发:今天修不完,明天修,明天修不完,后天修。
县水利局被黄大发的执着精神感动,同意立项修建水渠。当地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付6万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折抵为工程款。同时,为了考验村民们修渠的决心,水利部门出了一道难题,让黄大发在一天之内筹集1万元作为规划押金。当年草王坝的年人均纯收入仅为80元,这1万元对村民而言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黄大发回到村里,连夜发动群众筹钱。
在村民们砸锅卖铁的努力下,草王坝及时凑齐了1万元押金和8万元修渠资金。经过技术人员的科学测量,新的修渠方案出来了。这一次修渠的长度比第一次少了一半,但需要横跨三座大山和三处陡峭的绝壁。凿通这三处绝壁,是整个修渠成功的关键。
三处绝壁
其中一片悬崖叫擦耳岩,在绝壁上凿水渠,需要从擦耳岩顶上把人一点点往下放,然后悬在绝壁中施工,脚下就是万丈深渊,当时请来的专业施工队都望而却步。关键时刻,57岁的黄大发二话不说,把缆绳系在自己身上,让人拉着翻下了悬崖。村民回忆,如果当时绳子断了,或者人拉不住,黄大发掉下悬崖,就没有生命了。
擦耳岩
开山修渠,引水进村,一生只为这一件事忙碌的黄大发,从1992年开始,每天带领着两百多人扎进深山。每次背,黄大发都要步行二十多公里,鞋不知磨破了多少,脚板也被磨破了皮。过年时,黄大发也会带着一家老小上山修渠。在黄大发的带领下,水渠在悬崖峭壁上被一米一米地开凿出来。
经过三年努力,1995年,一条总长9.4公里,地跨3个村,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悬崖的"生命渠",终于通水了,村民们亲切地把这条水渠称为大发渠。
大发渠
除非亲历现场,否则很难体会到这项工程的艰难,触摸着石壁上村民用钢钎凿下的密密麻麻的凿痕,很难想象,一个贫困山村的百姓,为了摆脱贫困付出的决心和努力。三年时间里,他们自筹了11万修渠资金,投入了4万多次人工,冒着生命危险,一点一点凿出大发渠。
大发渠
2004年,年近七旬的黄大发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休。但他仍然每隔几天就要带着村民巡查水渠,维护着全村的生命之渠。一看就是半天。
黄大发巡查水渠
如今,黄大发带领村民用愚公精神修大发渠的故事,已经四处传开,大发渠也由此成为当地旅游的一个新地标。2017年,为了方便游客们参观大发渠,当地政府修建了条近2公里长的栈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无不被大发精神所感动。
大发渠成“致富”金渠 彻底拔掉草王坝穷根
从1962年第一次修水渠开始,黄大发带着村民艰苦奋斗三十多年,终于实现了修渠梦。当代愚公的故事,也让大发渠成了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有了源源不断的河水后,村里的农业生产、村民的生活有了变化。
九月下旬,草王坝的稻子成熟了。草王坝村民徐国会正忙着收割,他在梯田中种的5亩水稻。徐国会的这些稻田,都是大发渠修通后才开垦出来的,每亩都有一千多斤收成。
1995年大发渠通水后,黄大发带着村民进行“坡地改梯田”,村里的稻田一下子从200多亩增加到700多亩,粮食产量由原来的年产6万斤,一跃增产到年产80万斤。徐国会家95年前全靠种苞谷、红苕、小麦,一年根本不够吃。95年大发渠通水后,徐国会开始荒坡开垦梯田,种成了稻谷,不仅一家够吃,还能剩点供孩子读书。
草王坝稻田
徐国会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发渠修通后,他每年都靠种水稻、打零工供孩子们读书。徐国会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每年的学费要2万多元,像重重的大山压在他身上。这几年,每次交完学费后,家里几乎所剩无几。不过,徐国会硬是从牙缝里攒出了一点本钱,2016年,在这片山坡上种上了5亩果树。而能在这里种水果,也得益于山上蜿蜒而来的大发渠。
徐国会在山坡上种果树
为了增加收入,尽快脱贫,2017年,徐国会在当地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养起了猪。过去的草王坝连人喝水都很困难,养猪更是村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2018年,不再缺水的徐国会5万元,一口气买进50多头猪仔。眼下,徐国会正在观望市场行情,他打算等腊月行情好时,把猪卖出一个好价钱。徐国会的妻子也会打一些零工,一个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徐国会养猪的利润是一万元,加上卖点稻谷的2、3千元收入,他家的年收入可以在2万多元左右。
徐国会家养的猪
徐国会一家预计将于今年脱贫摘帽,而这样的故事正在草王坝不断上演。大发渠通水后,村民们纷纷建梯田、种水果,搞养殖,有的甚至在自家屋顶养起了鱼。
贵州省遵义市团结村村委会副主任 徐向阳:1995年以前,草王坝村的人均收入是80元。自从1995年以后,水渠修通了,2015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达5760元,整整翻了70倍,也为我们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希望之道。
草王坝
大发渠里源源不断的河水,解决了村里的水源问题。有了水,山村的景色,农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下,村子里的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都在顺利的展开。随着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地到来,团结村有望在2019年,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贵州省遵义市平正乡 何开松:播州区委区政府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对大发渠的维护和开发进行专项补助,今年就专项安排了150多万到这个地方来对大发渠进行维护开发。
【半小时观察】脱贫攻坚需要愚公移山精神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在很多贫困地区,要在坚硬的大山深处,悬崖峭壁上修出一条致富路,更是艰难。最终,这条肩挑手扛修凿而成的大发渠,养活了一个村庄,也带动了一个地区开始脱贫致富,相信脱贫攻坚的事业,在很多地区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与阻碍,但有志者事竟成,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就是这样的新时代愚公精神,我们为黄大发一辈子的艰辛付出点赞,也祝愿大山深处的贫困村,早日脱贫。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